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■ 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国区域发展将由东向西,由沿海向内地,沿大江、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展开布局,建设推进长江经济带、丝绸之路经济带、海上丝绸之路、京津冀一体化等,旨在更好地实现地区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互补、产业的转移衔接和优化升级以及市场的整合统一,融通国内、国际两个市场,打造最具活力的经济新版图。

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下,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大机遇中,扮演好个性鲜明、优势突出、特色纷呈的受益者;融合创新、市场开放、平台搭建、信息共享、要素聚集的推动者;消除市场分割、地区封锁和行政性垄断的改革者,是“十三五”区域协同发展及一体化规划重点研究的课题。

摒弃“一亩三分地”思维,树立区域协同发展新理念

实现区域协同发展,是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,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、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,是实现区域优势互补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。区域协同发展应以“内外联动、协同发展”理念为指引,以全球视野和宏观思维为引导,从国家战略层面增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自觉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打破自家“一亩三分地”的思维定式,转理念,绘蓝图、搭平台、建机制。要坚持优势互补、互利共赢、扎实推进,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。

推进区域协调发展,坚持问题导向。区域协同发展和一体化,根本在于统一思想,开阔胸襟,破除行政藩篱,打通“经络”。重中之重是坚决摒弃眼前利益,算好“舍”与“得”的账,分清“远”与“近”的事,看大局、看根本、看潜力,吐故纳新,共绘一张发展蓝图,防止一窝蜂似的争抢“外溢效应”,通过培育开放心态,推进分享贡献,实现目标同向、措施一体、作用互补、利益相连。

推进区域协同发展,坚持协同治理。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协同治理。重点是推动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以及清洁技术调整,平衡城市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落差,更加重视交界处的新城建设,通过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纾解人口资源环境等的畸形集聚,进而促动整个区域的节能减排、绿色转型。同时,针对区域环境、生态、水、土地等的承载能力,立足各自比较优势、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、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、立足合作共赢理念,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、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、立足合作共赢理念,以城市群、城市新区建设为载体、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、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、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,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协同发展。

推进区域协同发展,深化联动互动。加快破解区域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,按照优势互补、互利共赢、区域一体原则,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,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,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,推动教育、医疗等公共资源在区域内共建共享,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,切实提高区域发展整体水平。

推进区域协同发展,实现互利共赢。促进区域协同发展,驱动力不仅是行政命令和“有形之手”捏合,更内在的是发挥市场力量,体现需求导向,实现互利互赢。用改革勇气、改革智慧、改革办法,建设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,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,破除限制资本、技术、产权、人才、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,破除市场壁垒,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,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。

避免“各炒一盘菜”现象,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

亚当•斯密认为,发展取决于效率的提高,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分工的深化,分工的深化取决于市场规模的扩大、市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。区域协同发展意味着区域内部不同城市或地区分工协作的加深,而分工协作的加深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,可以实现一体化区域内不同城市或地区的共赢,或者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。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,破除限制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,逐步完善国家规划指导下的市场化区域协调机制,制定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,重塑对内开放新格局。

推进产业分工合作。破解“各炒一盘菜、共摆一桌席”的问题,避免同构性、同质化竞争的现象,既要依靠政府推动,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,实现产业转移和重组、产业协同发展的效应最大化,调整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落后的产业结构,创新产业链跨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,赢得竞合的“乘数效应”。进一步做大做强各地主导产业,强化内部产业分工协作,注重产业配套与产业链延伸,促进产业互补和错位发展,联合开展科技创新,共同承接产业转移,探索建立产业协调发展机制,着力构建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。

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,建立省级层次的区域协同发展议事和决策机构,严格执行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协议,建立区域统一的污染防治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,完善应急联动预案,制定统一、严格的排放标准。对于上下游城市产业发展及污染的问题,需要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,在已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,完善防护林建设、水资源保护、水环境治理、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。

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。围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,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,加快构建快速、便捷、高效、安全、大容量、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。统筹考虑基础设施、运输服务、交通管理等要素,突破行政区域限制,激发区域的综合运输整体效能,推动省际交通“规划同图、建设同步、运输一体、管理协同”。

破解“各自为政”难题,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新政策

随着京津冀一体化、一路一带以及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进,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到“第二个阶段”。这一阶段,区域政策体系将不断完善,并呈现出更加细化、实化和差别化等特征,建立市场化的区际利益与协调平衡政策。区域协同发展既要重视经济要素一体化,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构建区域协同、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。

加强对接,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。加深国际合作交流,有利于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核心、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,提升世界经济话语权。应推动各自地区与国家区域经济区沿线国家的经济深度合作。积极加强与国家区域经济区的规划对接,真正准确把握中央的用意,打造经济带的黄金段,推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“旧边缘”转变为“新前沿”,形成“东西互济”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。要在“比较劣势”的领域发掘国际竞争新优势,把“走出去”与“引进来”更好结合,从过去引资本、引人才、引技术转变为下一步的“引制度”,对比国际高水平的创新环境和创新制度,找到协同发展的突破口。

创新模式,加大对内开放。抓住京津冀、长江经济带大通关体制改革基于,加快推进经济联系密切区域的通关一体化改革,实现“多地通关、如同一关”。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的制度成果,打造统一的申报平台、风险防控平台、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。在逐步开展跨境经济合作区、边境经济区等特殊经济合作区试验的基础上,推进自由贸易园(港)区建设,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开放区域,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。

深化改革,更加注重制度创新。在对接诸如自贸区、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过程中,真正准确把握中央的用意,把关注点更多放在全面深化改革上。自贸区、一带一路等不是“政策洼地”,而是制度创新的“试验田”。防止盲目攀比、跑马圈地和片面追求优惠政策,防止重蹈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“开发区热”的覆辙,把防控风险作为重要底线,在对接、参与和建设自贸区、一带一路等全过程都掌控好风险,努力排除一切可能和潜在的风险因素。同时,区域创新发展、协同发展是一盘大棋,必须跳出过去开发区、产业园区建设的旧的思路和模式,以开放促改革,挖掘改革红利,激发市场活力,在没有特殊政策和优惠政策的情况下,寻求经济增长的动力。

总之,实现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,必须实现体制、机制的协同创新。以协同性的简政放权,让创新科技和文化软实力的各种可能因素竞相迸发,让现代产业体系日趋成熟,让各种有效资源合理配置,让各个行政区域各司其责、联袂而动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武建忠

武建忠

27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《领导决策信息》周刊总编辑,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,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副会长。著有《决策方法》一书。在国内首创政务舆情监测系统,倡导并构建“中国领导决策信息系统”,将战略研究和信息传播相结合并纳入标准化、规范化的全新体系,开创了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设的崭新模式。编著有《新改革经济学》《社会管理蓝皮书》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干部读本》等,主编出版《中国国情报告》、《中国国策报告》、《中国国力报告》等专著50多部。

文章